跳转至

Blog

Semester-4-Week-01

总结

本学期的第一周以睡傻了开始,数理统计课老师感觉不是很靠谱的样子遂决定自学,实变函数老师光念书抄书了,整体感觉得自己去额外看书了,基础上比较大的漏洞可能是发现自己高等代数学的确实不够好不够系统所以下个月得找个时间补上,不仅如此之前欠的债实在是有点多,最基础的数学分析学的不够扎实,想要再重新看一看谢惠民补充一些额外知识然后可能就重温一下plw和rudin了.

然后是CS方面的问题了,Python是我比较熟悉的一种编程语言,在高一的时候就使用过基本的功能并且了解基本的语法结构,主要问题可能是需要注意不要和其他C语言的代码混在一起用;再者是一些前端方面的知识,普通的前端三大件,例如CSS和html语言可能也想要找个时间过一遍,虽然这个可能不太必要而且目前用的代码也都是LLM帮我写的,但是出于一些原教旨主义可能还是想要自己亲手敲出一些自由度更高的代码的.

这周主要完成的工作应该是对C盘进行了一个清理和路径的重新设置,帮助功能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这好像导致了电脑开机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的黑屏,可能是路径重新定向的问题,只是有一些开机的延迟也就不去管它了.然后是网页的修改,修改了一些错误然后增加了部分文字,使主页变得更加精简.

基础的理论学习上可能进展就比较慢了,在图书馆里看的实变函数看的很快但是我估计忘得也挺快的,那本书的内容还是比较浅显的以至于动机的阐述可能不是特别好,然后是数理统计感觉书编的不严谨的地方还是太多了,有很多条件被用一些模糊的语言带过,但是相应的也做了一些习题(但是可能就是用了之前概率论学到的一些性质,没有什么纯粹统计理论的长进),去旁听了随机过程课,想跟那个老师做一点学术交流,好像也很年轻,应该比较好说话(bushi)

再然后是Jupyter Notebook的使用,感觉挺好用的,有待开发,以后可能还会成为一些比较好的演示工具和笔记的软件.可以拿来加到网站里,原本博客的代码插件从来没用过.

下一周

  • 学习数理统计的Ch1 Ch2
  • 看完南开大学的实变函数然后自己敲一点代码笔记,做周民强的准备工作
  • 继续旁听随机过程课,额外学一点测度论
  • 学习Python然后写笔记,增加代码量,每天保证一定时间打代码
  • 尽快的补上高等代数的漏洞,每天起码看两个小时的网课(或者是书)
  • 高等代数要学到复旦大学版除了后两章比较抽象的地方前的全部
  • 额外补习英文,英文太差了,找考研网课看
  • 制定时间表,摸清楚怎么利用时间

月度计划

  • 学完南开大学的实变函数书
  • 补习英文然后觉得自己有进步,起码单词要过一些
  • 对时间有更好的把握
  • 学好数理统计
  • 然后再深入学习概率论(带测度论)
  • 旁听随机过程的同时继续看随机分析的Notes

2025寒假总结

樱trick

2025寒假总结

前言

好不容易休息了于是来写我迟到的寒假总结,我写总结更喜欢先从总体上给出一个基本的定性判断,然后再对工作进行定量分析然后修改原本的判断,这篇总结也是如此.

总的来说是完成了这几件事:

  • 看CS50x的前几个Lecture并完成了一些Problem Sets
  • 两周学习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全力完成了美赛
  • 修改了个人网站的一些配置,尽力使它有一些功能和资源
  • 刷到了一些高质量的数学网课和数学课本决定开学后接着刷
  • 优化笔记系统

假期伊始

正文

前期是刚回家之后的一周左右,可谓是壮志满满,但是也还算比较清楚假期的自控能力和工作效率,于是没有进行多么高强度的工作,只是简单的看了几个CS50x的Lecture和完成了前两个Problem Set对自己的GitHub仓库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类管理,然后修改了一些文件的位置.

因为也和一位学弟约了寒假一起学CS61a,但是学弟放假比较晚我就打算自己先学完CS50x然后比较好follow网课的强度,必须来说这是寒假的一个比较有意思也比较有意义的部分,第一次刷国外的公开课(计算机方面,数学课看的比较多但是没有计算机那么有感觉有课程网站还有配套资源辅助),整体来说课程质量上确实很高,老师英文很流利(bushi),讲课也很有激情,就是那个codespace加载有点慢(后面发现是我的房间太偏了网卡),但还是很喜欢看的.

这是一个小吐槽

其实上国外的公开课是一个很好的从文化上来感受世界变化的过程,课堂上也有很多国家的面孔,老师招募的志愿者也多是亚裔,中国面孔无处不在!但是也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国外公开课不是多么富有神力的东西,Havard的学生也不是完全one hundred percent的genius,课程进度并不是特别快,但是问题集确实需要你对课程知识有比较深一点的领悟和理解才能完成,看到了很多国内oj类似的东西,那个输出菱形到底是谁第一个发明的以后可能会调研一下,从高一写到大二来来回回就是一种循环嵌套.

作为一个类似公开课的东西,可能投入比较多精力去做展示,比如一些ai工具和实物演示,国外真的喜欢,但是个人可能更偏向于纯粹理论的讲授,那些简单的算法并不是很难懂或是需要过多的语言阐述,只能说如果我真的零基础收获会大得多.

最后一个吐槽的点其实就是课程网站这件事,经过自己的经历之后,我觉得建立一个粗糙的用来存放各种Slides和Notes的网站真的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但是国内就是要依赖使用微信之类的通讯软件来完成,飞书有类似文档库的东西可能方便一点,还是很值得反思一个点,明明没有那样大量实物演示环节为什么理论讲的那么不生动而且连总量都比不上一个通识课程那就该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了吧.

笑话:但是CS50x课确实有尿点,因为太久了(也算吧)...

假期中期

美好的数学海洋

敲了代码之后还是发现更喜欢纯粹理论推导的数学美,不是不喜欢coding,代码有自己的工程魅力,但是数学更对我的路.看了一些实变函数的内容还是比较有收获的,发现Folland很有深度,还有台北大学的齐震宇老师也是一个宝藏,他的Analysis真的特别好,很清楚,就是没有考虑到我的菜鸡程度,把大多数人的分析基础想的太好了感觉,复变引论的地方可能稍微jump快了点,但是考虑到那不是复分析课程,老师也说了是简略介绍,那么总的来说我觉得瑕不掩瑜.

优化了笔记系统,做markdown笔记更加得心应手

然后就是开始想寻找一些比赛经历了,在校园集市上找到了队伍一起打美赛,然后就是两个星期的自我学习,主要是捡起来了一些python的用法,下载了很多软件,看了不少的O Prize论文,分配任务的时候是选择了建模手,没想到有一天能有机会打比赛又怕拖人后腿只能自己疯狂努力补天了,看了两个核心的网课然后用SPSSpro网站的文档作为一个辅助阅读的知识库来学习了大量相关的算法.

注:这里其实有一点失误,当时应该提前说好自己要选哪方面的题然后大家再一起往那个特定的方向努力的,全面学习显然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当时两天看了三十多个算法和模型来着,虽然感觉很痛苦吧,但是确实很快乐,每一个小时都是在进步的.

至于后面的比赛过程可以单开一小节了

ICM/MCM

比较有趣的一个地方是我是一个数统学生,但是有用的统计课都是下学期要学的,所以我相当于用一个非常草率的数分高代概率论基础就硬上了,或许对于统计有一点体验了,感觉也是不错的,哈哈.

然后就是比赛,三个人昏天黑地的查资料,看代码,调试,思考模型,经过了三天的努力写完了一篇25页的论文,还是收获很大的,可能也是大学里比较有意义的一次经历(当然转专业考试永远是最刻骨铭心的),学会了不少的代码包和模型知识,比赛完退了一些数学群(那真的是数学群吗,感觉挺恶臭的),真的挺受不了一些互联网上人的发言的,讨论问题还是得去专门的社区(强推MSE啊).

结尾

比较早的就回到了学校,调整了自己的网站,也就是你现在看到这篇文章所在的地方,因为插件爆炸了一气之下重新撸了一遍,用python的虚拟环境配置了mkdocs,然后就是大量的添加插件修改前端部分,也算是把那个网站做的稍微像样了一点,以后应该还会用html把首页修改的好一些,目前还是文字量太大了,看起来可能不是特别舒适.

最后的最后

和一些前辈聊了聊感觉自己还是有一些优点但是也有很多不足,还是应该多学点统计方向的专业课程,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然后就是纠结了一下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想到GPA还不错可以考虑外保了.

希望这学期实变函数和数理统计能够善待我吧.

Q.E.D

2024数学学习总结

KON

2024数学学习总结

前言

发现很久没有系统地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活了,刚好期末快考完了,所以极限来知乎水一篇年度回答(bushi)。鉴于我本人水平比较菜,也就是竭力伪装成一个正常大学牲的普通一年生活(请给出p值doge),只是一点日常记录看看就好了,不要骂我不努力,万分感谢。

正文

背景

本人某9大二普通学生,从去年(现在或许是前年了?虽然我写的时候还是去年)上大一以来就一直忙着混过一些必修课考试并抓准时机做补番和打游戏诸如此类的事情,没有做大量超出原本数分高代解几之类的学习。

小总结

到2024年来学业和生活还算有了些起色,先是顶着语言debuff学习了一些英文教材和课程(但是回过头也不敢肯定自己学的多扎实),然后是学习(折腾)了一些LaTeX和markdown相关的软件和操作,能用LaTeX写一些简单课程论文和课程笔记或许是我今年第二大的收获?第一大收获大概是对自己的英文水平有了一些自信,敢于去阅读一些上古英文文献和一些英文资料,上英文社区寻找资料了(科技点亮世界,而世界互相帮助的感觉真的很好)。

因为个人还算兴趣比较广博的人,2024上半年可能什么都摸了摸(拓扑,实变,概率论)然后都感觉挺有意思的,看了些测度论和范畴论相关的(毕竟不需要什么门槛),但是对于在知乎上甚嚣尘上的代数几何和PDE之类神秘古神语也敬而远之(前置知识也不是很够不太敢去碰,也不想当名词党,也不是那种擅长用什么学什么的人),再然后就是发现对于概率论比较有兴趣,并且了解一番发现概率论需要建立在测度之上后有了一些冥冥之中的感觉,决定下一年要好好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

说到好好学习这里可能比较值得宕开一笔好好说道说道

吐槽部分

Warning!!! 以下内容有很强的个人情绪

TMD,上个大学这么多事!好多无聊无意义的事情啊,我确实不是什么热衷社交的人,平常的爱好也只是看看番,打打游戏,顶多加上看数学书。我这种zz鼠鼠平常出门都恨不得走下水道,这么多推不掉的事属实震撼到我了,也是小小的变e了,常常思考别人的大学是否也是这么多事,一问都一个样,噫,乐!

回归正文

对于好好学习这件事还是有一些看法,刚上大学的人(me yes)可能还有比较多学生思维吧(随便怎么叫吧),具体大概表现就是不怎么敢翘课,然后想着每门课的成绩怎么保,怎么拿高分之类的,心里完全知道这些事可能并不是很有利于数学学习,然后就是一整个焦虑,而且大环境也很卷,总是有相关的保研和考研言论绑架,搞得不读研读博跟杀人放火了一样。然后看数学书也不是特别有经验,经常看到一半发现自己好像上面没看懂呢就给看下面了,然后看不懂一直打转压力更大了(现在感觉就是对于那套语言不是很习惯,也不是很能把握学习的重点,看书搁那验证证明,思考证明思路思考的太少了,一句话就是看书不带脑子)。

这学期就感觉好多了,选择性上了很多课,有了很多收获。虽然不是我GPA高了,是我番看多了,游戏时长进步了,但是变得开心了,生活之余也经常有人劝我不焦虑的,私下认为这也是很难做到的,怎么可能不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呢?但是我摆着摆着还真摆明白了,之前感觉有点云里雾里的东西现在看居然十分的自然,之前感觉肯定做不出的题,会在自己十分有耐心的抽丝剥茧中慢慢解决,这种一切完美闭环的感觉才是我一开始追求的美好,而不是什么“你GPA多少?”。数学书是有点明白怎么看的了,问题是有一些想法的了,感觉真的很棒。

既然有了些经验就要利用一下了,我觉得我也终于可以开始做一些更深的数学探索了,那些快乐且充满希望的时光仿佛又回来了,希望明年能少摆点烂。

碎碎念

其他的调剂大概就是在业余生活之中加了一些数学群,但是发现现在的数学群氛围大都不是特别好,动不动就是mol来mol去的,不是很感冒,也没什么意思,毕竟显然我也不是什么能被mol的玩意,遂摆之。

然后就是跟数学不太相关的部分了,算是加了一些学弟?(确实没有学妹),发现直系高中的学弟比我见到的大多数大学生都正常(由于是死宅无法根据身边统计学得出可信度较高的结论),帮助答疑了一些问题,再然后就是把之前打算在大一接触的一些东西翻了出来打算慢慢开始学(主要是csdiy上的一些东西),虽然不打算转码但是确实对这些看起来很有趣的东西没有什么抵抗力,也建了一个自己的个人网站玩算是一个纪念吧。

2025年想做的事

  1. 学习随机过程相关的理论
  2. 可能不是太用得到的Fourier分析?
  3. 学完实变之后再回顾一下数分高代?
  4. 多看几本实分析和概率论相关的书作为补充
  5. 拜读一些国内知名的讲义(如lww老师的代数学方法)
  6. 希望尽快在保研、考研、润之间做出选择(唉)

建站纪念

关于本站

  • 2024-10-28 本站建成,作为一个个人学习的一个小记录.
  • 2025-02-10 由于一些原因进行了一次迁移,原本的repo已经删除,现有的站点是按照原站点备份恢复的。
  • 2025-02-13 由于站点不再纯粹由数学组成,思考后本站点更名为Eurekaimer's Digital Garden

建站流程

框架选择

要想简单高效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先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我一贯的方法论。

首先,我需要判断我出于什么目的需要一个个人博客,我本人是一个统计学学生而不是计算机系或是其他工科专业的学生,我没有很强烈的通过各种开源项目学习的需求,我的个人网站主要是为了记录我的学习过程和一些阅读笔记,所以它最好建立简单;其次,我的美学理念并不喜欢华丽繁复的设计,我的网站也应该简洁大方;最后,它最好有一定的交互功能以达到和他人交流的目的所以拒绝了在其他网站上写作的选项(如知乎、博客园)。最初是在一位知乎看到了本校的一位学长使用了这个框架,后来在浏览了比较多的博客之后中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mkdocs框架,这也使我可以有更多的样本用来借鉴。

基于上述需求和想法,我选择mkdocs框架创建了我的第一个个人博客网站。

Plugins

Other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