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假期总结

2025暑假总结

没有想到我的暑假如此快的就结束了,相比较于放暑假前立的许多Flag,实际做到的事情确实是十分有限的,总的来说应当是完成以下这些事情:

  • 加入了一位老师的课题组,正式开始科研
  • 回归分析的预学习(Regression Analysis)
  • 读了CV和NLP的一些经典论文,有了一些认识(AlexNet、ResNet、BERT、Adam、Tansformer,etc)
  • 装好了自己的台式机,效率得到了提高(显卡:RTX5060)
  • 美化了界面(魔改的MacOS)
  • 装好了自己的第一个Linux Distro(Ubuntu)
  • 自己做了两次报告(Ai and Stat)
  • 加入统计高级前沿研讨班(第二期)
  • 读了一些书,走了一些路
  • 参加了一个高维统计的读书会(HDS)

贴一个Transformer的架构图,实际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主要就是一个自注意力机制),但是架不住好用

Transformer

主要的时间线是:看论文——读书会——听报告——作报告——听报告——自己钻研

番剧

  • 白箱
  • 恋人不行
  • 住在拔作岛上的我该如何是好
  • 漫画女孩(Comic Girls)
  • 摇曳露营 1
  • 摇曳百合 1
  • 我心里危险的东西 1
  • 我心里危险的东西 2

小说和漫画更是不计其数了,我根本数不过来于是不做赘述,后续可能会在二次元板块更新新的栏目

总结

我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个暑假,确实做的不够多,更多的是试错和犹豫,我听过很多人的故事,见到了放弃保研决定背水一战的学长,也见到了
已经跨保(STAT -> AI)的学长,还有许多在大三下到大四的暑假里拼尽一切的人。见到的人越多就对自己的选择越不自信,不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但是最后在一个凌晨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如果有人看到这篇文章,我也希望你能做出选择,我对于你的选项一无所知,但是我能给出的最有效的建议就是——选择自己能做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道路!

还有很好的CD使我起飞!

CD1

CD2

主要感受

主要的体会就是不要想的非常多,只有真正做了才知道一些东西的复杂程度。也尽可能不要开非常多的坑,做好做完一件事之后然后再继续开新的坑,例如去看论文的时候,不应该想着高维统计、高维概率、随机矩阵、测度论等等那么多复杂且抽象的一起开,这样非常容易栈溢出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工具链大大优化和熟练之后使用电脑的效率直线上升,大量的快捷键使得可以几乎不依赖鼠标,然后就是科研的一些Follow经验,主要的发现是自己的检索能力绝对是一流的,找寻资料发现信息速度很快,但是可能代码还是不够硬,有时需要从代码中找到文章理论的补充理解不够熟练,还有就是对于研究方向的体会没有那么深,不如一些学长🤔

还有一些体会可能会结合下个周的周报给出

交接

下面是关于一个游玩纪念碑谷3(Monument Valley 3)的纪念

本人于小学时就有所耳闻且游玩过MV1(Monument Valley, MV),但是当时条件比较简陋且没有Steam账号和网络条件,可以说这次是弥补了当时的遗憾,并且该游戏的美术水准和剧情深度始终在线,大为震撼,爽快游玩!游玩后发现对于现在的自己解谜并不是最大的困难了,小时的回忆也将被更新的回忆覆盖,贴在这里也算是给曾经的自己一个交代了。

Monument_Valley3

文明的灯火永远不灭,只是从一代人交接到了另一代人的手中

交接

2025寒假总结

樱trick

2025寒假总结

前言

好不容易休息了于是来写我迟到的寒假总结,我写总结更喜欢先从总体上给出一个基本的定性判断,然后再对工作进行定量分析然后修改原本的判断,这篇总结也是如此.

总的来说是完成了这几件事:

  • 看CS50x的前几个Lecture并完成了一些Problem Sets
  • 两周学习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全力完成了美赛
  • 修改了个人网站的一些配置,尽力使它有一些功能和资源
  • 刷到了一些高质量的数学网课和数学课本决定开学后接着刷
  • 优化笔记系统

假期伊始

正文

前期是刚回家之后的一周左右,可谓是壮志满满,但是也还算比较清楚假期的自控能力和工作效率,于是没有进行多么高强度的工作,只是简单的看了几个CS50x的Lecture和完成了前两个Problem Set对自己的GitHub仓库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类管理,然后修改了一些文件的位置.

因为也和一位学弟约了寒假一起学CS61a,但是学弟放假比较晚我就打算自己先学完CS50x然后比较好follow网课的强度,必须来说这是寒假的一个比较有意思也比较有意义的部分,第一次刷国外的公开课(计算机方面,数学课看的比较多但是没有计算机那么有感觉有课程网站还有配套资源辅助),整体来说课程质量上确实很高,老师英文很流利(bushi),讲课也很有激情,就是那个codespace加载有点慢(后面发现是我的房间太偏了网卡),但还是很喜欢看的.

这是一个小吐槽

其实上国外的公开课是一个很好的从文化上来感受世界变化的过程,课堂上也有很多国家的面孔,老师招募的志愿者也多是亚裔,中国面孔无处不在!但是也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国外公开课不是多么富有神力的东西,Havard的学生也不是完全one hundred percent的genius,课程进度并不是特别快,但是问题集确实需要你对课程知识有比较深一点的领悟和理解才能完成,看到了很多国内oj类似的东西,那个输出菱形到底是谁第一个发明的以后可能会调研一下,从高一写到大二来来回回就是一种循环嵌套.

作为一个类似公开课的东西,可能投入比较多精力去做展示,比如一些ai工具和实物演示,国外真的喜欢,但是个人可能更偏向于纯粹理论的讲授,那些简单的算法并不是很难懂或是需要过多的语言阐述,只能说如果我真的零基础收获会大得多.

最后一个吐槽的点其实就是课程网站这件事,经过自己的经历之后,我觉得建立一个粗糙的用来存放各种Slides和Notes的网站真的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但是国内就是要依赖使用微信之类的通讯软件来完成,飞书有类似文档库的东西可能方便一点,还是很值得反思一个点,明明没有那样大量实物演示环节为什么理论讲的那么不生动而且连总量都比不上一个通识课程那就该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了吧.

笑话:但是CS50x课确实有尿点,因为太久了(也算吧)...

假期中期

美好的数学海洋

敲了代码之后还是发现更喜欢纯粹理论推导的数学美,不是不喜欢coding,代码有自己的工程魅力,但是数学更对我的路.看了一些实变函数的内容还是比较有收获的,发现Folland很有深度,还有台北大学的齐震宇老师也是一个宝藏,他的Analysis真的特别好,很清楚,就是没有考虑到我的菜鸡程度,把大多数人的分析基础想的太好了感觉,复变引论的地方可能稍微jump快了点,但是考虑到那不是复分析课程,老师也说了是简略介绍,那么总的来说我觉得瑕不掩瑜.

优化了笔记系统,做markdown笔记更加得心应手

然后就是开始想寻找一些比赛经历了,在校园集市上找到了队伍一起打美赛,然后就是两个星期的自我学习,主要是捡起来了一些python的用法,下载了很多软件,看了不少的O Prize论文,分配任务的时候是选择了建模手,没想到有一天能有机会打比赛又怕拖人后腿只能自己疯狂努力补天了,看了两个核心的网课然后用SPSSpro网站的文档作为一个辅助阅读的知识库来学习了大量相关的算法.

注:这里其实有一点失误,当时应该提前说好自己要选哪方面的题然后大家再一起往那个特定的方向努力的,全面学习显然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当时两天看了三十多个算法和模型来着,虽然感觉很痛苦吧,但是确实很快乐,每一个小时都是在进步的.

至于后面的比赛过程可以单开一小节了

ICM/MCM

比较有趣的一个地方是我是一个数统学生,但是有用的统计课都是下学期要学的,所以我相当于用一个非常草率的数分高代概率论基础就硬上了,或许对于统计有一点体验了,感觉也是不错的,哈哈.

然后就是比赛,三个人昏天黑地的查资料,看代码,调试,思考模型,经过了三天的努力写完了一篇25页的论文,还是收获很大的,可能也是大学里比较有意义的一次经历(当然转专业考试永远是最刻骨铭心的),学会了不少的代码包和模型知识,比赛完退了一些数学群(那真的是数学群吗,感觉挺恶臭的),真的挺受不了一些互联网上人的发言的,讨论问题还是得去专门的社区(强推MSE啊).

结尾

比较早的就回到了学校,调整了自己的网站,也就是你现在看到这篇文章所在的地方,因为插件爆炸了一气之下重新撸了一遍,用python的虚拟环境配置了mkdocs,然后就是大量的添加插件修改前端部分,也算是把那个网站做的稍微像样了一点,以后应该还会用html把首页修改的好一些,目前还是文字量太大了,看起来可能不是特别舒适.

最后的最后

和一些前辈聊了聊感觉自己还是有一些优点但是也有很多不足,还是应该多学点统计方向的专业课程,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然后就是纠结了一下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想到GPA还不错可以考虑外保了.

希望这学期实变函数和数理统计能够善待我吧.

Q.E.D